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石家庄德胜汽修保养中心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石家庄德胜汽修保养中心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康佳乐介绍?
人物简介:康佳乐,担任 石家庄德胜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等公司法定代表人,担任 石家庄德胜汽车运输有限公司、元氏县元犇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等公司股东,担任 石家庄德胜汽车运输有限公司、元氏县元犇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等公司高管。
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聪慧还是巧合,历史上算孤例吗?
“背水一战”,“拔旗易帜”这两个成语,妇孺皆知。由此,韩信被无数人所膜拜,成为流传千古的军事家。千年之后,再来看“背水一战”,它应该不完全是韩信的聪慧,更多应该是历史上的巧合,韩信碰到了这次机遇,使它成了历史孤例,无法重复。
首先,一般认为韩信领的新兵三万,“兵不知将,将不知兵”,战斗力不行。其实我国古代的军事编制都是老兵带新兵,韩信军中也有上千的老兵充当着基层的干部,否则军令难以通畅。
“汉王入关时,将士多东归亡去”。可见招募新兵多是秦人,他们有征战各国的心理素质。韩信以三万对二十万,部队没有出现恐惧心理,大面积溃逃,就说明韩信带领的军队战斗力不差,而且很能打。
其次,秦暴政多年,刘邦入关中时的约法三章天下共知,所以民心倾向刘邦。
再看赵军,将士对赵王用陈馀为帅就有不满。谋士李左车对地势军情的分析,可以说是缜密入理,可陈馀就是不听,可谓失于理智。两军交战,陈馀不坐镇全盘指挥,却披挂整齐上阵厮杀,失去了权位。
再则,张耳在韩信军中受到礼遇,他与赵军将校自然有交往,会有私通接纳的事。不然“车不得方轨,骑不得成列”的井陉之道,不利于骑兵冲杀的情况下两千汉军骑兵怎么能通过关隘呢?合理的解释只有,赵军营中有人接应,里应外合拔营易帜。说明赵军战前已是军心向背,成了失败的主要原因。
第三,在战斗中,韩信先遣一万军背水列阵,直到陈馀大军全面扑来,才投入战斗。赵军从关前追击汉军,到背水阵时已经疲惫不堪了。山地又难以展开,后面大军无法前进,尸体成了阻挡前进的障碍。
而背水的汉军以逸待劳,突然杀出,使赵军大面积死伤混乱。并且此时赵军的大本营都换了汉军的旗帜,形成前后夹击的事态,这才有了赵军被彻底击溃的一幕。
陈馀虽有刚愎自用的一面,但多年带兵的敏锐还该有的。如果,后面只是汉军两千士兵冲击,显然不足为惧,赵军人马众多,完全可以后队转身一两万人对付汉军。用人海战术困死汉军。
可见,陈馀亲自出站,留守的赵军无人震慑,汉军骑兵一冲击,多数人是投了汉军,一起杀向陈馀的背后了。
井陉之战应该是韩信主导的攻心,攻城,攻战三结合战术模式。以攻心为上,使赵军溃败,之后又扩大效果,一举歼灭了赵军。
最后,我们在膜拜韩信的同时,不应贬低他的对手。陈馀带兵多年,战前能不部署各军的任务吗?他难道不知道井陉之道大军难以展开,还倾巢出动?他亲自出战,难道不安排留守兵团?
很显然这些都是不可能的,所以,如果陈馀是个十足的大草包,那“背水一战”还能称作历史上的经典之战吗?
韩信的背水一战是韩信高超军事能力的体现,是结合自身情况,战场形势,敌军特点做出的准确判断。
在作战前,韩信已经派人暗中了解赵国高层的一举一动。即使像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这样的事,都了解的一清二楚。在整个战役部署中,韩信始终成竹在胸,对敌我双方形势有着极其精准的掌握。韩信带领的汉军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宿营。
在晚上,他挑选两千人,每人拿一面红旗,抄小路隐蔽观察赵军。并与他们约定说,赵军看到我军逃跑,必定全营出动追逐我们,你们趁机冲入赵军营中,拔去赵军旗帜,插上我们旗帜。然后,韩信又派遣一万人先走,到井陉口背水列阵。
天亮后,韩信带领军队大张旗鼓经过井陉口,这时赵军迎击汉军。两军作战很久,韩信***装战败,带领军队逃到河边背水列阵的汉军军营。汇合河边部队,共同抵抗赵军。这时,汉军看到已经再没有退路,于是个个以一当十,拼死抵抗。而赵军不得不倾巢而出,全力进攻韩信。但这时韩信的伏兵显出作用,他们趁赵军倾巢出动的时候,趁机进入赵营,换上了汉军旗帜。
这时作战中的赵军见久久不能取胜,想要收兵回营,但自己营垒已经插满汉军旗帜。士兵们认为赵国的大将都已经被擒,于是再无作战之心,纷纷逃跑。韩信就在这时发动反攻,一战而胜,还杀死了赵军主将陈余,擒获赵王歇。
事后,韩信对此战进行分析,兵法说,困于死地而后生,处于亡地而后存。当时韩信所带的精锐部队,被刘邦抽调至荥阳前线,与项羽对峙,留给他的只是老弱病残和新招募士兵,如果不把他们放到死地,逼迫***各自作战,在赵军强大压力下,必然四散逃命。其实,韩信没说的,战前两千伏兵趁机夺取赵军营垒,更是给赵军心理上关键一击,打击了赵军的斗志,缓解了正面作战的压力,为韩信最终取得胜利。
所以,韩信的背水一战绝非侥幸所致,他的原老板项羽在灭秦中破釜沉舟,与韩信背水一战有相通之处,但无疑韩信的措施要更全面。特别是之前的“拔旗易帜”,更是取胜的关键一环,与背水一战,环环相扣,把死地变成了活地。而之后,三国马谡想要***韩信背水一战的战例,却不考虑韩信之前的“拔旗易帜”,最终死地而无法后生。
一说到韩信,我们首先想到的,可能就是“背水一战”。确实,“背水一战”可以称得上是韩信最杰出的操作,里面包含着丰富精深的战术思想。但是奇怪的是,自从韩信用了“背水一战”之后,这么好的一种战术打法,后世基本上没怎么用过。而且就算有效仿的,也基本上是失败。
(背水一战)
比如马谡“守街亭”之战。马谡把军队摆放在高山之上,高山之上缺水源,正如韩信自己解释的“陷之死地而后生”,马谡确实把军队“陷之死地”了,但是他没有后生,他失败了。而且败得很惨,让整个蜀汉的第一次“北伐行动”也跟着殉葬。
太平天国时期,石达开来到大渡河边。虽然不是他有意而为,却也已经处在“背水一战”的境地。但是石达开最终并没有成功,而是全军覆没了。
那么,为什么韩信的“背水一战”能够成功,后世就再也没有用过“背水一战”了呢?而即便勉强用了“背水一战”,最终也是失败呢?
其实,严格意义上讲,“背水一战”肯定是会失败的。为什么呢?虽然说“背水一战”可以因为被“置之死地”,让人在恐惧之余,把人身上的能量激发出来,发挥到极致。但是毕竟人数上居于弱势。打仗不是拍武功片,不可能一个人能够连续杀掉好几个人。一个人身上激发出来的能量可能增大,但毕竟“双拳难敌四手”,力量不够,也不可能打赢。再说了,当人处在绝境中的时候,既可以激发他身上的求生欲望,也可能让他产生绝望。因为绝望,人身上就可能发软。人一发软,很可能就被敌人一刀给砍了。
(马谡失街亭)
总之,“背水一战”胜利,应该是小概率***,并不是大概率***。
既然“背水一战”是小概率***,韩信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呢?难道韩信有一种赌徒心理吗?
肯定不是的。韩信刚好相反,他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,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,他绝对不会选择去做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
我们来看看韩信前期所做的几件事。比如,韩信遇到淮阴少年挑衅他的时候,为什么选择从淮阴少年胯下钻过去?就是因为他想选择大概率***。他知道,虽然他身上背着剑,自己也长得很高大,但是毕竟淮阴少年那边的人多。打起来,打胜的可能性小。因此,他选择从人家的胯下钻过去。
再比如,韩信当年跟着项羽,接着又跟着刘邦,两次都选择离开。为什么他会选择离开?就是因为他知道,跟着他们俩,就那种状况,自己取得成功是一种小概率***。他必须要选择成功的大概率***,才会放弃这种小概率。
既然韩信总是选择大概率***,就说明他在选择“背水一战”的时候,不是一个***,而是有确定把握能够成功的。那么,韩信为什么就确定这场仗,他能够取得成功呢?
(项羽)
我认为,关键的原因,是韩信所进行的“背水一战”,并不是孤立的操作。他在战斗取得胜利后,对将士们说他这样做,是想“陷之死地而后生”,其实他这话是打了埋伏的,并没有把他最核心的地方说出来。他核心的是什么呢?就是“背水一战”绝不是一个独立的战术安排,而是一项配套工程中的一项。他有什么配套工程呢?
两个配套工程:一是伏击战,一是拔旗易帜。
伏击战就是在赵国的都城和江边这段路上,有一个峡谷,赵军要出来攻打水边摆阵的汉军,必须要通过这个峡谷。韩信就在这个峡谷的两边埋下伏兵。这个伏兵,其实才是杀赵军的主力。水边摆放的那个战阵,只是一个诱饵。是让赵军看见水边摆阵,因此觉得汉军无能,好欺负,所以放心把军队派出来,穿越那个峡谷,掉进汉军的埋伏圈。
拔旗易帜是断赵军的后路。就是韩信派一队人马攀上赵军的城上,拔下赵军的旗帜,换成汉军的旗帜。等赵军发现的时候,摸不清楚汉军的底细,以为汉军已经攻入赵军的都城里,所以慌张回撤。而在回撤的途中,就掉进了汉军的埋伏圈,被汉军打得大败。
这两项配套策略,才是打败赵军最重要的两步。而“背水一战”其实只是诱饵。后世的人,不明白这一点,他们***用“背水一战”的时候,没有配套措施,怎么会不失败呢?
(参考资料:《史记》《三国志》《太平天国史》等)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石家庄德胜汽修保养中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石家庄德胜汽修保养中心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